目前,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仍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全市供销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岁末年初之际,积极稳妥推动全市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完善农资保供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农资应急供应能力。修订完善《白银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应急保供体系及工作预案(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系统农资保供工作机制,成立稳定农资保供工作专班,积极构建市县两级农资应急保供体系,形成系统上下联动保供的长效机制,确保系统农资应急保供联合社指挥调度体系和社有农资企业业务运营体系顺畅衔接、高效运转。强化以县域为单位调度农资供需情况,建立“点对点”应急保供配送机制,切实提高系统农资应急供应能力。
二是全力备肥备药,保障春耕农资货源充足。市供销联社积极指导系统农资企业认真分析研判当地春季农业生产形势,摸清种植结构变化,做好用肥用药需求调查,增加绿色高效、适销对路农资产品的采购供应。指导系统农资企业积极开展厂商对接,与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上下游良性合作机制,加快货源采购、储备进度,有力保障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全市供销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共对接上游化肥生产企业28家,对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水溶肥、有机肥、掺混肥、尿素7大类产品,22种具体产品进行了意向商谈。甘肃秀茂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对接,签订2年合作关系。甘肃盛格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区域(白银区)合作代理。
三是健全网络体系,着力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市供销联社进一步加强系统农资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农资企业优化网络布局,延伸服务链条,扩展加强与基层社等各类网点合作,不断提升网络覆盖面和终端配送能力。加快农资进店进村入户,保证终端销售网点货源充足,确保春耕旺季不脱销、不断档、不误农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对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工作的直接获得感、满意度。目前全系统运行中的农资企业16家,乡镇供销社69家,庄稼医院82个,村级农资经营网点46个,将农资商品、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打通了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
四是主动担当作为,全面完成好农资储备任务。市供销联社高度重视做好2024年春耕农资保供工作,于10月份作出全面部署安排,指导系统14家承担储备任务的农资企业主动担当作为,认真承担做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储备和投放工作,突出抓调运、抓储备、抓服务,有序组织调运货源,积极做好农资储备供应工作,为保障明年春耕备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系统已储备各类化肥2.47万吨,其中:尿素7244.29吨、磷酸二铵6796.5吨、复合肥7104.85吨、水溶肥有机肥3400吨。
五是层层压实责任,切实加强农资质量和价格管理。市供销联社严格督促系统农资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认真落实“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加强企业自律,严格农资质量管理,坚决防范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经由供销合作社经营渠道流入市场。依托系统内各农资经营主体,严格质量管理,全力保障农资商品供应,有效防止供应断档、货源脱销,确保农资价格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县区基层系统农资经营网络体系仍不健全,原有农资公司有的已改制为民营,目前主要通过与域内其他农资经营主体联合合作,开展农资经营服务,投资金额不大,话语权有限。二是县域农资企业和基层社基础薄弱、实力不强,龙头带动作用不足,在农资经营服务中缺乏竞争力,基层社自营比例低、调控能力弱、价格优势不明显。三是社有农资企业之间缺乏联合合作,系统优势没有有效发挥。四是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资企业资金压力大。农资价格一直居高难下,农资价格过高导致部分农资品种库存量下降。农资企业融资贷款难,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筹措资金和回笼资金困难较大。
三、意见建议
一是培育壮大农资龙头企业,完善组织框架。县区社要着力发展壮大农资龙头企业,建设农资配送中心,完善“农资龙头企业+农资配送中心+基层农资网络”的基本组织框架。农资龙头企业要在带动系统整体农资业务发展方面发挥牵引作用,带动市县级农资经营业务开展。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方式整合盘活原有的市县级农资经营服务设施,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县域农资配送中心,完善仓储、配送、分销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其枢纽和辐射作用。支持农资龙头企业承担化肥、农药等储备任务,成为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二是织密织牢基层网络,加强联合合作。市县农资经营企业要加强纵向、横向联合合作,加强与基层社等乡村各类农资市场主体的资源共建共享,引领带动从事农资经营的社会能人、守法经营的农资市场主体加入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队伍。鼓励农资企业通过与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对接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点对点”直供直销力度,壮大基层网络实力,推动基层网点补齐提升农资供应服务功能,形成层级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农资经营网络体系,推动渠道下沉、业务下沉、服务下沉,扩大基层市场份额。
三是执行农资商品储备财政补贴制度,加大对农资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执行农资商品储备财政补贴制度,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设定储备量,增加储备数量,保障农资的储备及供应,发挥好调剂市场、平抑物价、保障农业生产需求的作用。
适当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对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在物流、仓储、网点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多给予项目和资金的扶持。给予农资运输支持。在春耕备耕等用肥旺季,给予供销社系统农资经营企业运输方面的优惠,畅通农资的调运,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是创新农资经营网络运营模式,实现农资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围绕提升系统农资经营网络整体效能,支持系统农资企业通过产权、资本、项目联结开展跨地区跨层级联合合作。要依法合规科学指导系统农资企业探索创新推行集采集配商业模式,通过以需定采、统一谈判、分签协议,品牌共建等举措,创新开展集采集配、集采直销等业务合作,降低农资进货成本和流通费用,更多让利于农民。要巩固全系统上下贯通、联动保供“一张网”机制,针对不同时期对农资的需求,迅速响应、指挥调度、资源共享、及时配送,提高农资应急保供和风险化解能力,切实保障农业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