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第二届“丝绸之路与黄河水道的文化汇通”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白银是一座镌刻着黄河基因和丝路印记的城市,为进一步挖掘黄河与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在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联盟系列活动举办之际,由中共白银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市文物局、市博物馆承办,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白银市第二届“丝绸之路与黄河水道的文化汇通”学术交流会2025年5月30日上午在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鸿宾,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副主任苗长虹,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彭岚嘉,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再聪。市委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代表、文化爱好者等450人现场聆听了讲座。白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平英致辞,中共白银市委副秘书长李忠国主持开场环节,刘再聪院长主持讲座。
郝平英主任在致辞中讲到,今天的活动,既是对中华文明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也是对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五位学者都是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相信大家的真知灼见,必将为我们深化对两大文明体系的认识、构建、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辛德勇先生首先开讲,他以“黄河源的认识历程与西域知识的深化”为主题,梳理了不同时期对黄河源头的认知演变:从早期的“积石山河源说”到汉代张骞“重源潜流说”错误认识,唐代李靖、刘元鼎等实地考察,接近正源;元代都实首次官方考察,记录星宿海等地貌;清代因考据学局限,“重源说”复起;民国后引入科学思想,新中国经考察确定卡日曲为正源。辛先生认为,源远流长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下游流域、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人们对黄河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影响中原地区居民认识河源的一项主要因素,是缺乏对西域地带的准确认知,随着人们西域知识的不断深化,排除错误认知路径的干扰,才探明黄河源的真相。
接着李鸿宾先生紧紧围绕“黄河水道与丝绸之路映衬的唐朝之格局”主题开讲,他讲到,唐朝建立后为因应内外之局势采取的战略格局,旨在保证王朝运行的畅顺,但外部势力并非朝廷所左右,所以格局的确定取决于唐朝与周边势力的博弈。黄河水道、丝绸之路这类地理词语之所以被人们记取,就在于它们承载了唐人的活动,并依随这些活动赋予了意涵。黄河水道在前期的唐朝构筑北方防线之时发挥了地缘政治的一个核心作用,后期则演化为沟通东南财赋支撑关中的战略角色。丝绸之路依托唐与西域的政治性沟通,伴随使节等往还又增添了东西文化物质交流的内容。二者均从地理属性的渠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黄河水道、丝绸之路的一个基本涵义。
苗长虹先生以“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中华民族的源头在哪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引出《黄河与丝路的千年协奏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回响》讲座主题。苗先生指出,当今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传统认知产生了影响,我们需要解决认同危机下如何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如何认识中华文明这一问题。黄河与丝绸之路的交织共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黄河与丝路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丝路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纽带。将中原与西域、东方与西方有机联结在一起,成为文明互鉴、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缩影,也是破解全球化困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支撑。
“水者,地之血气也,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彭岚嘉先生以《管子·水地》中的一句话为开题,从国家文化公园的缘起与制度创新、文化资源基础与发展机遇、文化特色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定位、公园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建设路径,阐述了甘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以黄河干流为经线、以重要支流为纬线、以流域城市为节点,构建“一带、五廊、六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建设路径是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核心,以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路向,以打造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依托,以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为中心。
刘再聪先生以“丝绸之路与黄河水道同行并行的历史价值”为主题,引用关于白银的历史文献,讲述了“丝绸之路”与“黄河水道”的认识、黄河白银段早期历史的追寻、秦朝及西汉初期对白银地区的治理、黄河与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内容。刘再聪教授认为,黄河上游甘肃段历史地位突出,是中原文明向西发展的通道,也是西域文化、中亚文化以及西亚欧洲文化东来的通道。丝绸之路与黄河上游水道并行向西,交错共存,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共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基础,而这些历史价值在白银地区有典型体现。
“新白银”客户端、“白银新闻”视频号、“新白银”抖音号线上同步直播,超1.2万人线上观看了直播。
下午,“白银黄河文化的资源基础与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市机关服务中心会议室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市委党校教师、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等60余人参加了座谈。
市博物馆张自娟馆长主持了座谈会,并就如何系统梳理白银地区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资源谱系、如何构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如何实现第三产业赋能与文化传播的双向奔赴及以文旅融合为杠杆撬动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三个方面的问题跟学者们进行请教探讨,希望学者为白银文旅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彭岚嘉教授讲到,白银拥有诸如黄河石林、景泰龟城、索桥古渡等极具辨识度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开展文物及自然资源普查时,需精准提炼多元游客需求与文化体验场景。从旅游经济效益出发,应通过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开发主题化旅游线路等方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形成 “景观观赏 — 文化体验 — 深度消费”的完整链条,以此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另外他强调突出 “黄河——丝路”文明交汇特色,植入文化符号、建设文物展示区,推动白银从资源依赖向文化赋能转型。
刘再聪院长说,白银的文化发展需紧密贴合国家战略与时代主题,以文明起源研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时代命题为契机,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他强调,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路径,需以学术研究为根基,通过考古发掘、历史考证等提升文物的学术层级与展示价值,实现“学术研究—遗产保护—价值传播”的闭环。在产业赋能方面,应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发展思路,广泛联动作协、摄协等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传播合力,但需始终坚守文物价值的准确性,避免脱离历史本底的过度演绎。此外,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线路、景点的联动开发至关重要,通过串联丝路古道、黄河景观等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文化旅游共同体,提升白银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苗长虹先先生讲到,梳理白银的黄河文化与丝路文化体系时,需跳出地域局限,以跨区域联系视野审视其在中华文明大格局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白银的各类文化资源本质上以 “边关文化”为核心特质——无论是黄河文化的地缘交融属性,还是丝路文化的交流枢纽功能,均深刻体现边关的历史定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边关特征不仅是军事防御与商贸往来的见证,更凝聚为白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基因。因此,应将“边关文化”提炼为白银的核心文化符号,通过历史纵深的挖掘与时代价值的赋能,使其成为区域文化辨识度的鲜明标识。
辛德勇先生结合自身参与民间文化公司组织的游学经历及对文旅产品的观察,分享了相关感想。他讲到,旅游开发与研学活动的落脚点仍应回归文物保护,但在全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白银需强化自身特色以增强竞争力。他认为,若单纯围绕 “丝绸之路” 的东西文化交流主题展开,难以凸显白银的独特优势,建议借鉴苗长虹教授提出的 “边关文化” 理念,以黄河景观为依托,紧扣政府大力倡导的研学趋势,突出白银作为 “黄河—丝路交汇节点” 的地域特质。此外,他倾向于通过自由市场机制推动文旅发展,认为由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与产品创新,更能激发活力、取得良好效果。
李鸿宾先生在“白银的区域性定位”发言中讲到,白银作为资源型城市,需以历史文化驱动战略转型,摆脱对工业资源的依赖。他认为,在文明系统中,白银具有三重定位:新石器时代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融点;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关中政权控制河西走廊的战略要地;宋以后成为农牧文化的缓冲带,留存众多文明交汇遗迹。为此,他建议借鉴敦煌经验,引入学界力量构建 “白银学”研究体系,聚焦齐家文化、工矿史等领域;提炼“黄河—丝路双文明交汇”“景电工程工业遗产”等特色标签,打造文化IP。同时,设立研究中心,培育本土文博人才,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最终,助力白银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文明对话枢纽”。
在交流环节,本地文化工作者结合白银实际发展困境,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向专家提问,聚焦如何深度挖掘工矿资源的历史价值,将废弃厂区、老旧设备转化为工业文旅新载体;如何在黑山峡工程建设中,平衡水利开发与文物保护、生态旅游的关系;以及怎样系统性培植白银本土文化,从民俗风情、非遗技艺到历史遗存,全方位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专家们都给予了针对性建议与破局思路。
此次活动是白银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既系统阐释了黄河与丝路在中华文明中的协同价值,也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提供了“文化赋能”的实践样本。活动不仅是对白银历史脉络的再梳理,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再探索,寄希望于通过此次会议,推动黄河与丝路的文明交响在新时代奏出白银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