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市以乡村振兴为统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强化供应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切实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白银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农田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控与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一喷三防”等稳产增产措施,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集成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稳产增产技术,加大精量播种机等先进农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同时,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小麦“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项目中,广泛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逐步取代传统背负式喷雾器,有效避免农药使用过量导致的作物烧苗、人员中毒等情况发生。截至目前,全市出动无人机飞防植保机械206架,从事植保统防统治人员245人,日作业能力达到5万亩以上。
对标对表《2025年白银市“双百工程”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白银市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强化畜禽机械化养殖新设施、新技术在畜牧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全方位构建现代数字化养殖场,扎实推进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办工作,已完成70家标准化养殖场建办任务。同时,围绕“五良”措施和“五化”标准,推广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信息化畜禽养殖圈舍建造技术、粮改饲青贮玉米新品种引进与加工调制技术等,推广TMR日粮饲喂技术,牧场智能化管理技术,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对软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利用生猪直联直报平台,对全市326家生猪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月调度。
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合作社+基地”、全程水肥药一体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等工作模式,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环节,对作业机具安装北斗定位远程监控设备及服务轨迹监测系统,对农机作业过程、服务质量、服务面积等进行精准监测,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全过程监管。同时,大力推广智慧农机平台建设与应用,构建农机作业生产信息化体系和农机推广数据监测体系,实现装备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作业精准化,对农机具使用情况、作业面积、作业效率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已争取到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658万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09%。
不断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乡镇、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215个。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服务系统,纳入监管机构123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076家。持续推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实,推动“合格证+追溯码”证码合一管理,开具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5954张,其中电子合格证1423张,带证上市农产品1.4万余吨,生成追溯码531批次,实现农产品溯源管理,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质效。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智慧农安”手机APP,各级监管机构及时将检测数据、巡查检查记录等上传至监管追溯平台,全市已录入检测数据10312条、巡查检查记录638条。
充分利用“甘肃省人居环境管理平台”,对已建成的16.28万座卫生户厕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户厕管理更精准、更便捷,新建户厕申报、验收,问题厕所摸排,卫生户厕后续管护维修全部通过“甘肃省人居环境管理平台”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基层工作量。积极推广“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切实把各类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码上反映收到群众反映事项3643件,办结3123件,办结率89%。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传播优势,紧紧围绕产品购销、网络安全、涉农手机应用服务等农民急需掌握的科普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手段开展全方位、多元化、能交互、可跟踪的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卫星远端站点,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和“农民学手机”APP及相关专题专栏,为农民提供短平快的农业信息化培训指导。截至目前,已举办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专场培训35场,培训人员2103人次。(张晓文 郝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